金志扬,副教授,博士,研究生导师,现任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、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,全国高级环境审计师,海南省博士协会副秘书长。
近年来,带领团队深入交通运输、低碳经济、生态环保、低碳制造等领域开展大量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工作;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,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,主持海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、海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、海南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6项;曾获评“宝钢优秀教师奖”、全国社科联“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”。近年,金志扬一行在海南西线走了一圈,走进海南几家大型的水泥生产企业,实地调研企业生产与生态环保现状。
随着这几年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愿景提出,他所研究的领域走上风口。海南这座常年位于全国空气指数前列的海岛,也被虹吸入这场低碳经济的潮流之中。
从无到有
海南低碳发展的见证者
2012年发改委将海南列为第二批低碳试点省区,海南启动对低碳岛的深入研究。2014年成立低碳研究院,这一国家级的智库机构,正式成为低碳岛数据支撑、规划设计的主阵地。金志扬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,开启自己的低碳研究之路。
“海南工业很少,低碳研究远没内地发达城市做的早。我刚好就是一直学的工科,抱着对低碳的好奇加入这个研究者的行列。所以,我也算是海南低碳发展全链条的见证者。”
但他并不否认中途也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。“刚开始做了一年,我就想过,要不还是申请回到原本的教学岗位上。因为,当时研究产生的成果太少,我不想浪费国家的科研经费。”从摸清海南的低碳“家底”,到后面分析海南工业企业的进入门槛,设置生产排放标准……从无到有的反复摸索,金志扬还是一头扎了进去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,他庆幸自己当时最终坚持下来,“低碳能带给海南未来经济发展新可能,碳中和、碳达峰的推进,也能加速海南各地区的平衡发展。”
“这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事!”
岛国的消失警醒:
海岛对“低碳”更迫切
事实上,海岛远比内陆地区对于低碳发展的渴求更加强烈,在一篇报道中提及位于太平洋的一个岛国图瓦卢,由于生态失衡,造成温室效应导致海面上升,举国搬迁。50年后这里或许有灾难。金志扬坚定认为:海岛,更需要开启“低碳”发展之路!
从事低碳研究以来,跑遍海南各个市县,深入一线成为常态。
在东方、洋浦这些工业集中的地方,GDP增长快,单位GDP能耗也压不住。他看到了企业发展中遭遇环保严管之后的转型阵痛,许多小企业过不了环保关,干脆关停了。“现在海南污染的企业其实很少了,工业问题其实就是能耗高低的问题。”而在五指山、琼中等地,这里几乎没有工业。除了生态,没有其它产业,这些市县的发展就成了问题。“如果没有发展,又怎能守护绿水青山呢?”现象到本质,需要剥洋葱似的一一剥开外皮,单位GDP能耗不能一刀切。比如洋浦的一些企业生产不在当地,但把结算放在了这里,这种情况,单位能耗的计算又得区别分析。
关于区域协调发展,“碳交易”或许是一个路子,“未来是不是可以,低排放的区域可以通过交易排放权的方式,从高能耗地区获取经济收益?”
金志扬认为,海南拥有200万平方公里海域,开发蓝碳产业前景无限。比如发展海洋养殖,贝类、海藻都是吸收二氧化碳的,这样既有经济收益,也有了环保效益。“海南最有价值的就是生态,所以这么多人选择来海南买房、度假;而低碳发展,可以让海南未来的资源、环境具备更高的附加值。”2019年,金志扬参与制定的《清洁能源岛》方案发布。规划关于海南推广新能源汽车、全面禁塑等绿色生活方式的发展目标。“关于这个方案,也有别人问我,这个规划的佐证怎么来的,这些都是通过权威部门的数据,一一测算出来的,是科学的论证,而不是简单的拍脑袋。”
研究低碳
就是在找一个度
金志扬也会关注宏观层面的社会变化,比如今年的煤炭价格疯涨,“背后宏观逻辑就是经济学层面的贸易、供需等问题。”
“不要动不动就说低碳向无碳,这是不科学的。”金志扬认为低碳是一个相对的度:“低碳不仅是哲学的生存问题、环境学的环保问题,还是发展问题和经济问题;我们做低碳研究,归根结底就是在生存和发展、环保和利用、生态和开发之间找一个度,这个度用来平衡生存和经济、发展等问题。”
金志扬不希望低碳也变得“内卷”,一些非法、违规的企业操作的确会带来恶劣的生态影响,但另一个事实是,有些工业本身就是高能耗,没有高能耗就做不起来。“现在只能通过技术持续去降低能耗量,我们不能因为他是高能耗,就关掉它。”这些现实矛盾,也一直困扰着金志扬。“说到底,就是要通过低碳的路径找到一个平衡点。”结合自己交通运输专业本身,金志扬把未来“低碳”的路径瞄向能源替代和技术革新,“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,新能源的出现,可替代能源和再生能源它们在不断的发展,包括低碳技术不断的成长,能够从能源层面解决它,那我们这个低碳目标,就指日可待。”
但是这种路径过程注定的漫长的,金志扬不时在“碳”索中遭遇挫折,却也总能在“‘碳’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!”中自勉出发。
文章来源于海口日报